第233章 跟我混,有肉吃

张延龄带兵进驻虎峪口,马上跟高山卫驻地高阳县试图取得联系,让其往这边调运粮食物资等。

但发出消息两天,高阳县没有丝毫消息传回。

既不奉令,也不违令,就当是不知有这么个事,张延龄派出去的人也都没回来,也可以认为这群人在半途被鞑靼人劫杀,消息没传回到阳高县内。

“事态不好,今天派出去巡查的骑兵,都很狼狈回来,昨日里还能出城十里……现在出关城二三里绝对就被人给打回来,鞑靼人下一步就要攻关城了。”

张永叫苦不迭。

他还没跟张延龄提粮草和物资不足的事情。

张延龄道:“现在镇守虎峪口,若实在不行,带兵往阳高县去也就罢了。”

张永脸上带着“你很天真”的神色,道:“建昌伯,您还真是第一次带兵,两天前您不走,现在还想进阳高县?晚了!连同城内的将士,估计都要一起送葬。”

他的悲观情绪,影响了周围的将士。

不过也不全都是坏消息。

至少城内驻守的官兵,包括张延龄带来的两千京营人马,现在想当逃兵都没处跑。

想跑?

至少前路后路都给你们堵上。

……

……

张延龄跟王守仁秘密开会一天。

基本达成一个共识。

需要主动求变。

要打一场遭遇战,免得被鞑靼人彻底困死在虎峪口。

如今鞑靼人只是攻下白羊口,往虎峪口调兵还不算很多,未对虎峪口形成合围,若真形成合围的话,一场大战下来,想取胜可能连一成的机会都不到。

而制定出兵的时间,也就在当晚。

毕竟粮草和物资也有不足的地方,若再不出手,相当于慢性自杀。

与此同时。

京师,皇宫,乾清宫。

朱祐樘在日落时召见内阁四位大臣,以及兵部尚书马文升五人,同时在场的还有司礼监的几名太监。

因为此时朱祐樘也得到了张延龄进驻虎峪口的消息,朱祐樘很着急要派人前去增援。

“……消息是一天之前发出来的,宣府未敢有任何耽搁,直接将消息传到京师,由老朽亲启之后转交给陛下,说的是建昌伯在两日前的深夜带兵进入到虎峪口,随即在虎峪口周边,有不下五千的鞑靼人马聚集,似有攻取虎峪口之意……”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亲自来做事情的陈述。

等李荣把事说完,朱祐樘已经迫不及待道:“几位卿家,你们任何该如何增援虎峪口?”

徐溥没说什么,马文升也没说什么,以至于乾清宫内显得很安静。

“你们不会是觉得,应该由建昌伯自行去组织应战,朕什么事都不做吧?”朱祐樘发现没有回答他问题的大臣。

感觉到这群人大概是想让张延龄去死,目标必然是不作为。

刘健道:“建昌伯在抵达宣府之后,明知从宣府通往大同的官道上,鞑靼骑兵在袭扰,甚至连白羊口都失陷,应该有所戒备,或是有全盘计划……而不是贸然行军至虎峪口,被鞑靼人逼停,才想要作战求援,如此一来可能损失的……就不止虎峪口一方的人马。”

果然如朱祐樘所预料。

朱祐樘心想,这群人早就看延龄不顺眼,有此机会让延龄冒险去死,他们巴不得,即便能有好的解决良策,估计他们也会选择沉默。

或许是平时张延龄在朝堂上一直跟众大臣争,再加上张延龄不断强调他跟文臣之间的矛盾,使得现在朱祐樘发现文官提不出好建议时,便觉得文官是在针对张延龄。

这也是张延龄长期跟文官相斗,不断攻心的结果。

朱祐樘显然也开始“误入歧途”。

其实是文官不想救张延龄吗?

也不完全是。

根本是没有好的办法。

“马部堂,你有何看法?”朱祐樘没法从四位内阁大臣身上得到想要的方略,只能求助于马文升。

马文升作为兵部尚书,在治理兵部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之前有关西北的军事安排也算得当,朱祐樘对他很看好。

马文升道:“其实在老臣今日往皇宫之前,兵部收到阳高县内的消息,说是阳高县周围有鞑靼人盘踞,之前几次试图跟虎峪口的建昌伯取得联系,都未能奏效,或许……鞑靼已着手要跟建昌伯一战,以打击我大明边军的士气……”

无论是高山卫卫指挥使,再或是阳高县的知县,都很怕张延龄事后打击报复。

宣大总制调你们的人马和粮草,你们不奉调,眼睁睁看着我陷入重围,回头我逃出生天之后还不弄死你们?

所以地头蛇所想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先来个反咬一口。

呈报兵部,说是他们已经极力在跟虎峪口的人马取得联系,但可惜半路被鞑靼人所阻,说得好像是张延龄轻兵冒进而陷入重围,跟我们阳高县和高山卫没关系一样。

朱祐樘怒道:“从阳高县,到虎峪口,不过才二十多里,居然敢说无法联络?”

显然皇帝也是做过功课的。

你们找理由之前,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朕这个当皇帝的意向?

就算你们真联系不上,跑来诉苦,朕都会追究你们。

更何况朕觉得你们完全是可以奉调的,却故意不奉调,还来找借口,你们以为来个先下手为强,朕就不追究你们?

马文升道:“若此时下令由大同镇调兵,怕是来不及,但若是从宣府调兵往虎峪口,消息不用一天就能传递,明日正午之前就可以从宣府出兵,会在两日后就抵达虎峪口……”

“三天,很好,就三天。”

朱祐樘已经不考虑如此是否会劳民伤财,甚至会损兵折将的问题。

似乎就算牺牲个几千几万人马,也没有他小舅子来得重要。

徐溥赶紧劝说道:“陛下,如此只会令西北局势大乱,只怕鞑靼人会趁机攻城略地,甚至会威胁到居庸、紫荆等处的关隘,继续恶化……或会威胁到京师。”

这次皇帝没说要御驾亲征。

但其实也差不多。

在文臣看来,但凡西北去折腾,就跟要灭国差不多。

不直谏两句,显不出他们身为文臣的风骨。

朱祐樘冷声道:“是朕让建昌伯去西北的,出了事,自然也要由朕来负责,若他陷入重围,朕还置之不理的话,那朕为何还要让他去?你们也忍心看他去死?”

徐溥道:“老臣绝无此意。”

“既诸位卿家并无此意,那就遵照朕的旨意,调动宣府人马前去虎峪口,本来朕对于城外的决战还有顾虑,现在是不得不打,朕不会对建昌伯陷入重围苦战而置之不理!”

朱祐樘态度十分之坚决。

甚至是从未有之坚决。

徐溥等人感觉到无可奈何。

遇到这么个执拗的皇帝,还能说什么好?

“兵部。”

“老臣在。”

“着令宣府巡抚刘大夏,协同总兵官等人,出兵白羊口虎峪口,堵边塞之漏洞,便协助建昌伯出兵偏头关,收复偏头关,重修关城!”

“老臣遵旨。”

马文升没辙。

皇帝态度坚决,天下始终是皇帝的天下,再者马文升也觉得如此做,好像并没什么不妥。

非要龟缩防守,只怕西北局势会日益恶化,还不如以驰援张延龄为目的,真正去打一场。

……

……

当夜。

虎峪口关城之内。

众多火把的照耀之下,张延龄正在进行一场战前的动员。

张延龄手上拿着个自制的“大喇叭”,尽可能让士兵们往城墙这边靠拢,以能听清楚他的发言。

而他在身侧,是张永和王守仁,身后还跟着个南来色。

“众位,今夜,我要带你们,出战了!”

张延龄扯着嗓子喊,发现自己的嗓音其实还不行,把大喇叭交给了一边的南来色。

谁让这小子平时嗓门就大?

“爵爷说了,今晚要打仗!”

这总结……

也是没谁了。

瞬间面前这群当兵的就炸锅。

说打仗就打仗,考虑过我们的感受没有?

“诸位,这么说吧,我张延龄是没大本事,从未带过兵,从没上过战场!但我就是不怕死!”

“我家爵爷说了,他不怕死!”

南来色的总结实在太笼统了,最后张延龄还是把大喇叭给抓了回来。

宋明顺道:“爵爷,不是我等怕死,实在是……没必要。”

“怎么就没必要了?守在这里,难道就坐以待毙等死吗?”张延龄怒道,“谁现在敢说不战的,本爵当场杀了他!”

宋明顺很生气。

我们被你坑了,让我们进到虎峪口关口,外面都是鞑靼人,现在属于等死的状态。

你居然还敢吓唬我们?

不怕我们兵变把你杀了?

换了别的主帅在这里“胡言乱语”,或许他们真敢对着来,但眼前是张延龄……

这问题有点大。

哗变的结果,可能只有投靠鞑靼人一途,皇帝是不可能不彻查的,到时发现他们不遵张延龄的号令,还发生哗变,有一个算一个必定被抄家灭族。

“我张延龄也不是白用你们,我知道,你们不想跟我出去送死。”

“觉得哪怕是守在这里,等援军到来,或是等鞑子自行撤走,也比出去跟鞑子拼命要好。”

“但我离开京师之前,陛下有言在先,说的就是让我出战跟鞑靼人决一死战,我死也不能违背陛下的谕旨。”

张延龄声音没见增大,但围拢过来的人却似乎都听清楚。

本来地界就没多大,人挤人靠近过来,前面的稍微一转述,都就知道张延龄的意思了。

李阿四道:“国舅爷,您不能拿将士们的命冒险。”

张延龄一抬手,马上由南字头的家奴抬上来一口箱子,打开来,黑灯瞎火也看不清里面是什么东西。

“诸位,我张延龄不是白用你们的,这里有一万引的盐引,是我自己带来的,还有陛下赐给我的两万引盐引,若是我死了,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就作为给诸位的好处吧。”

“哇!”

一语令全场哗然。

若说之前只是在干劈情操,讲的是什么大义,现在可不一样,连宋明顺的眼睛都瞪起来。

身为西北的这群当兵的,有几个不知道盐引是什么玩意的?

那简直是……

可以跟银子相比的硬通货。

居然还三万引?

全关城还不到三千个人。

张延龄道:“不瞒诸位,现在我是户部侍郎,大明朝的盐引,归我一个人管,这点你们可以问问张公公是不是这么回事。”

在场的人马上议论纷纷。

张永一怔,突然自己成众矢之的了,他凑过来低声道:“建昌伯,陛下赐给你两万引盐引,是让你用作军需的,你不能挪用。”

张永没回答,宋明顺走出来道:“爵爷,您不必说,我们都知道您是户部侍郎,说实话……末将家里也做过盐引买卖,知道您的威名。”

“还是宋千户了解我,我打仗是外行,但赚钱却很内行,这一引盐,如今京师的官价是五两银子,我不能确保别的,我能确保的,就是诸位拿到这盐引,回头兑换的时候,一定能兑换到五两银子以上。”

听了张延龄的话,在场很多人已经蠢蠢欲动了。

“众位将士,只要今晚你们听我的号令,一人先给个一引吧!”

“啊!?”

还没等怎样,一人先给一引?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若是跟他们的俸禄相比,那是挺多的,他们当兵一年都未必能拿到五两银子,一个普通的军户,一个月差不多也就折合两三钱银子的俸银和禄米,还经常发不下来,只有战时可能有补贴,但也多不到哪去。

“这一引呢,就是先打个底。”

“如果今晚你们能在城外杀一个鞑子,那就不一样了,一人来个二十引!”

“啊?!”

这次的呼声,近乎是惊叫。

二十引?

二十年的俸禄都不止,现钱结算?

“我也不懂别的,我赚了那么多钱,若是死了,一文钱都带不走,还不如买诸位跟我一起出去拼个命,拼赢了,功成名就,圣上对我更加信任,我以后赚得更多。”

“若是谁真的能杀了鞑子,拿回首级的,以后就跟着我张某人混。”

“跟我张某人混的,有肉吃,我给他调去京师,安排个锦衣卫的差事,每年除了锦衣卫的俸禄之外,还给你们至少一年十两银子的补贴!”

不但给银子……

还给安排前途。

别说是虎峪口面朝黄土背朝天毫无上升渠道的边军军户,就算是京营的人,也都瞪起眼来。

自古以来带兵打仗的人多了去。

但能开出这么丰厚条件的……

亘古罕见,闻所未闻。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