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司马昱的遗体,众人重回紫霄殿,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嗅到了死亡的气氛。
“本宫叫你们来,不是想看你们六神无主的样子,而是要听听你们这些治世能臣的真知灼见!诸位之前还个个胸有成竹,现在怎么都成了哑巴!”
褚蒜子火气大盛,狠狠的将玉如意拍在案上,这时殿中众人才如梦方醒,王彪之再次率先进言。
“太后,陛下驾崩,又无留下诏书。当务之急,是先定下新帝,方可固国本,保绵长啊!”
“尚书大人言之有理,请太后定夺!”
王彪之讲完,立刻有人起身附和。
“噢?既然你们这么关心立新帝,那本宫倒是想听听两位爱卿有何人选?”
“这个······”
王彪之谈立新帝只是出于职业惯性,具体人选他还没有定数,此时被褚蒜子反问,一时无语,只好闭嘴。
“太后,臣下以为琅琊王聪颖善仕,可立为新帝!”
“琅琊王!!!”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琅琊王就是司马道子,小小年纪骄奢**逸,建康城老少皆知,这样的人能被推为皇帝,这位提议的臣子真可谓惊世骇俗。
谢安随众人一同望向说话之人,初觉眼生,想了一会儿,才记起此人是皇族中新晋册封的武陵王司马如。
“司马如,你可知前任武陵王司马晞为何丢了封号,被逐新安?”
大殿内半天再无人进言,褚蒜子阴冷地盯着司马如,好半天才开口问道。
“是因谋反······”
司马如被褚蒜子盯的有些发毛,连忙降低了声调,小心的回道。
“谋反?谋谁的反?恒温吗?”
褚蒜子被这个不知所云的宗王气得两手颤抖,后悔怎么把他选了进来。当年,桓温废掉司马亦时,忌惮武陵王司马晞,便指使新蔡王司马晃诬告司马晞与殷氏、庾氏谋反,这才导致殷、庾两氏灭族。本来桓温也想杀掉司马晞,但因司马昱强烈反对,这才改为流放新安。此事内里,司马皇族人人自知却没人敢言,想不到眼前这位也是个软骨头。
“武陵王司马晞是这些年来皇族少有的能贤之辈,他为了皇族利益开罪了桓温,你延续了武陵封号,却连他一分也学不像!司马道子不学无术何来的聪颖?他整日与宵小之辈为伍,也叫善仕?司马如,国家交给司马道子这样的不孝子孙管理,你可安心?”
褚蒜子这次毫不客气,把司马如与司马道子打包骂了个遍,吓的司马如连忙跪倒在地,叩头告罪。其实,司马道子的德行司马如自然知道,只不过这些日子司马道子常常到他府上送礼,所以司马如才推荐了他。
“皇帝两子,会稽王与琅琊王,孰优孰劣自不用说。陛下重病期间,本宫已与陛下就皇储一事达成了共识。陛下驾崩,事出突然,虽未留下诏书,但已嘱意会稽王。故新帝人选之事,当遵皇帝意愿,由会稽王司马矅继承,本宫决心维护皇帝遗愿,汝等还有异意吗?”
褚蒜子口气强硬,她决定以雷霆之势结束争议,把精力放到正事上来。殿中几位听得,不由自主的望了望为首的王彪之,见尚书大人并未表态,也都把头埋了下去。就在这时,一人离坐而起,走到殿中,大声应道:“微臣王坦之谨遵皇帝遗愿!”
王坦之率先站出,剩下的人马上也坐不住了,纷纷起身附和。最后,连有恃无恐的王彪之和司马如也不得不表示支持。
“好。新帝的事情就到这里,现在本宫想听听诸位下一步要怎么做?”
褚蒜子夜半召人,并不是为了讨论国家的继承人问题。皇帝驾崩,国家权力中心出现空缺,这对桓温夺权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个时候把辅臣叫来,就是想听听他们对马上到来的不利局面有何应对之法。
可惜,时间不大,褚蒜子就大感失望。她亲自选出的这些辅臣,除了墙头草,就是骑墙派。只有王彪之能说中几个症结,却阴阳怪气的没有了下文。彼时,只有两个人一直没有表态。
“太后,微臣觉得目下不是讨论先帝陵寝和新帝继位事情的时候。眼下紧急之事是距离都城百里的京口,那里有三万扬州军正对都城虎视眈眈。”
王坦之拖到最后发言,他认真观察了殿中每一位的表现,心中气愤不已。自己这等人才,竟然和一群无能无知之辈混在一起,可笑这些傻子根本就不知道太后所想,围绕新帝新政的事情大书特书,竟还有一人建议新帝接受凉王张天赐的建议,相互结盟富国强兵,这都是对他的侮辱。
“噢?大中正有何见解?”
终于有人说到了正题,褚蒜子坐直了身体,望向殿中的王坦之。
“太后,微臣有三点建议。
其一,马上闭城,拘捕郗嘉宾,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
其二,城内戒严,聚拢城中各世家家兵、部曲,充实羽林军,加强都城防御。
其三,召五兵尚书陆始入宫,引吴地土兵来都城协防。”
王坦之指出桓温和京口剿逆的三万扬州军才是此时晋国皇权更迭的命门,这让褚蒜子频频点头,至于他的三点建议,褚蒜子也觉得切中要害,于是让他继续来讲。
“太后,据微臣所知,庾希在京口的叛乱早已平定。此时,桓温将三万扬州军驻扎在京口,就是为了威慑都城和太后。
而此前,大将军长史郗嘉宾忽然回城,依微臣看,不外是为了探听都城的虚实。郗嘉宾素有桓温第一庞臣的名号,他入都城后,敞开府门,广结都城官宦。据说,每日入府造访的人不下百数,桓温的目的再明白不过。所以微臣认为应该先切断桓温伸进都城的爪牙,给那些举棋不定的官宦们当头棒喝。
此外,桓温掌军势大,目下除了加强都城防御以外,必须调用全国可用之兵以备不测。吾大晋国军备皆在荆扬二军,除此以外可用之兵只剩下吴地土兵。故微臣建议,太后不苟一格用人,邀吴地大族陆氏为辅,助大晋渡过难关!”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