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注意到此人,是因为他的坐骑太显眼了。
只见他身旁的驴黑如缎、白如雪,黑白相交之处没有任何过渡,犹如纸上泼墨一般黑白分明。
若是非要形容见到此驴时的观感,苏和心中不由自主的冒出“神骏”二字。
由驴及人,也是眼前一亮。
只见从驴身上下来之人,袖大袍宽,风度翩翩。初见之下,让苏和眼前一亮,恰如前世的影视明星一般俊朗。
那人约莫三十五、六的样子,腰间挂着一只布袋。从布袋的形状上看,正好与一支笛子的大小相仿。
小玉的目光也随苏和落在骑驴之人身上,但见那人将驴交由一名侍者,轻快地步入街边一栋食坊。
“怎么办?”
小玉望向苏和,苏和一时间犹豫起来。
此人仪表堂堂,神清气爽,看上去就知不是好相与之辈。若是也如红门大佬姬重生那般妖孽,自己去了就是自寻死路。可放任其离开,苏和心中又是不甘。
纠结了一会儿,苏和让小玉去相邻的茶棚等他,自己独自一人跟进食坊,去寻那吹笛之人。
“足下是在找鄙人吗?”
在楼内转了一圈,苏和终于在二楼的一间雅室内发现了骑驴之人,未等他开口,那人已经放下茶盏,淡淡的望着苏和。
本来,苏和是想伪装成食客,观察一下这个可疑之人再说,但没等他装模作样,对方便一语道破了玄机。
“哦……,可否同饮一杯?”
一瞬间,有无数种想法在苏和的脑中划过,最终他放弃了各种谎言,微微一笑来到那人面前。
“请吧。”
雅室里的人也不扭捏,伸出手掌请苏和落座。
两人相向而坐,那人为苏和添了一盏茶汤,眼皮微眯,静静的待他言语。
“敢问仁兄,如何是知道在下的来意?”
苏和自觉没暴露什么破绽,可却被对方一眼识破,这其中缘由让苏和大惑不解,于是就直接脱口而出。
“简单。足下追了鄙人三条街,飞鸟四惊、稚童讶叫,鄙人若是再注意不到,就眼神不就盲了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苏和光顾注意自己入楼以后的举止,却不想人家在之前就注意到了他。
“不知足下如此匆忙来见鄙人,是有何指教呢?”
“在下自幼喜欢音律,刚刚得闻仁兄的笛曲,甚感美妙,故追来想一睹乐者风采。
如今得见仁兄,小弟亦是心满意足,只是不知仁兄的笛曲习自何处?”
“足下懂音律?不知足下从曲中听出了什么?”
骑驴之人风淡云轻,丝毫不被苏和的言辞影响。苏和坐在他的对面好整以暇,心中却是愈加不安。
“仁兄笛曲动静相宜,刚柔并济。在下初闻,恰如见到一岭梅花迎风绽放,节节不屈的英姿。不知仁兄可否指教?”
听闻此言后,骑驴之人再不能平静,他惊讶的望向对面的男子,眼中现出热烈的浪花。
他本以为对面之人只是个欺世盗名之辈,意图借音律一道接近自己。却是没想到此人真能一语道破他的笛曲的深意,而且还把他当初谱曲时看到的画面和心境也说了出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知己吗?
“先生慧眼!此曲乃鄙人所作,先生能直击此曲本源,真乃神人也!”
这下对方终于由震惊到大喜,同时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亢奋,端起茶盏举过头顶,向苏和表达欢喜之意。
‘他自己做的曲,有可能吗?’
一瞬间,苏和也糊涂起来。
在前世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梅花三弄》,在苏和的年代里这首名曲广为流传,苏和学琴时就曾反复练习过这首曲子。
那个时候,苏和也未留意曲目的作者是谁,所以此人自曝家门,弄的苏和顿觉有些不着边际。
“词曲是仁兄所作?那不知此曲的曲名为何?”
“这个……,不瞒先生,词曲鄙人还都未做好,也就未取名称。不知先生可有赐教?”
“赐教不敢谈,就是总觉得曲子哪儿有些不妥。”
“是吗?那鄙人再吹奏一遍,先生劳神品鉴!”
谈及乐曲,骑驴之人早先沉静如水的性子马上丢到一边,他迫不及待的取出竹笛,当着苏和的面又为他吹奏了一遍。
一曲终了,小楼风清,天轻云淡……
苏和开始相信,这首《梅花三弄》真是对面之人所做。原因简单,前世无论他听过的哪位大家演奏,都不及此人的一二。
他是在用心吹奏,就像父亲对待子女那种情感的投入,是任何后世大家都体会不来的。
对上骑驴人殷切的目光,苏和万般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按照前世的成曲指出几处音律上的差别。
骑驴人听后如获至宝,反复品味了几遍,果然觉得要比之前的曲谱通畅了不少。
这下,骑驴人哪还有半分拿捏,他直接来到苏和这边,与苏和促膝长谈,直到雅室门口冒出一颗小脑袋,两个人才被带回到现实。
小玉按照苏和的吩咐,守在对面的茶棚里等候了大半个时辰,始终不见苏和出来。
因为担心苏和的安危,小玉铤而走险,上楼来找苏和。
“哦……,这是舍妹。与兄长聊得投机,把她忘在了外面!”
骑驴人闻言面带愧色,连忙招呼小玉入内。
两人在雅室里只要了一桶茶汤,而且因为聊的兴起,茶汤也早已凉掉。
骑驴人大窘,连忙招来堂佣,点了一桌美酒佳肴,至此不再谈音律之事,连流在杯盏之间。
酒足饭饱后,骑驴人拍着肚皮大呼畅快,引的苏和、小玉都是哈哈大笑。
“今日能与先生得见,实乃是人生一大幸事!叨扰许久,还不知先生尊姓大名?君舍何处啊?”
“仁兄客气了。在下姓苏名和,来自北方。刚到江东之地,寄居在山野之中。”
“苏先生原来是中原大儒,怪不得精通音律!在下桓野王,先生若是无要紧之事,可在广陵郡里多盘桓几日,在下好行地主之宜!”
展开全部内容